庭園

二條城簡介

庭園

二之丸庭園─特別名勝─


造園年代依記錄和作風,推測應是1602年至1603年間(慶長7年~8年 家康時代)二條城營建時配合當時建築建造而成,並在1626年(寬永3年 家光時代)為後水尾天皇行幸改建一部份而成。
二之丸庭園為書院造庭園,相傳園內展現神仙蓬萊世界,又稱「八陣之庭」。後水尾天皇行幸當時的設計,是新建的行幸御殿、中宮御殿、長局等建築圍繞的中庭,池中建御亭,池中央有3座島、4座橋,主要可從二之丸御殿大廣間上段之間(將軍之座)、二之丸御殿黑書院上段之間(將軍之座)及行幸御殿上段之間(天皇之座)‧御亭三個方向觀賞。

特別是從大廣間隔著庭園應可眺望天守閣之一部份。行幸隔年1627年(寬永4年)之25年後,圍繞二之丸庭園的各棟行幸設施皆被移建或拆除,逐漸喪失小堀遠州的創作風格。3代將軍家光訪京都後,到第14代將軍家茂訪京都的229年間,將軍皆不曾到訪此地,就此迎接幕末。此間吉宗時代曾進行庭園改建,但狀況不詳。

時代變遷,第15代將軍慶喜訪京都時,此地幾乎沒有樹木、池塘枯涸,呈現枯山水般的庭園景觀,幾近荒廢。大政奉還後,二條城的管理者幾經更換,由宮內省管轄後進行5次以上改建,作為行宮或迎賓館之城使用。特別是作行宮使用時進行的植栽工程規模甚大,幾乎大幅改變幕末時的庭園景觀,推測今日所見的基本景觀應是當時所成。下賜京都市後,二之丸庭園於1939年(昭和14年)被指定為名勝,1953年(昭和28年)被指定為國家特別名勝,以文化財及觀光設施之面貌維持至今。

本丸庭園


因史料不足,無法得知本丸營造當時的庭園是何種面貌,推測其景觀應該不亞於二之丸庭園。但1788年(天明8年)由於大火延燒,本丸御殿、隅櫓、多聞櫓等全部燒毀,庭園應該也延燒成為空地一片。幕末在本丸內興建德川慶喜之起居室,庭園亦建為茶室庭園風格。

該起居室由於老朽不堪,於1881年(明治14年)拆除,庭園亦夷為平地,1893年(明治26年)至1894年(明治27年)將京都御院內之舊桂宮邸之一部份移建至此,並營造枯山水庭園。

現在的本丸庭園是1895年(明治28年)5月23日明治天皇行幸本丸時,下令改造當時的枯山水風庭園,耗時約7個半月,於1896年(明治29年)建成芝庭風築山式庭園。明治中期營建許多西洋庭園,本丸庭園應該也多少受其風格影響。庭園東南隅有月見台(假山),並鋪草皮,設置曲線蜿蜒的庭園路線,石階(岩岐石 )兩旁還種有青剛櫟、日本紅葉石楠等樹木,隨處都設有燈籠和庭石。

清流園

清流園

根據《洛中洛外圖屏風》等史料,估計初建時(家康時代)二條城北部清流園地區應有城內通路及天守閣之一部分。但1624年~1626年(寬永元年至3年,家光時代)二條城大改建時,天守閣被移建到淀城,此地成為空地。寬永年間以後,在此建築負責管理城內治安的輪班武士們的住處,已知此建築群保存至幕末(但於曾於天明大火時燒毀)。推測武士們的住處乃於明治前期撤除,其後整修為綠地。

1915年(大正4年)用於大正天皇即位典禮饗宴儀式會場,並增建饗宴設施等建築。隔年1916年(大正5年)起進行城內復原工程,饗宴設施的一部份被移建、撤除至岡崎櫻的馬場,由知名造園家小川治兵衛將此遺址復原為疏林式庭園。

1950年(昭和25年)按進駐軍之需求改作網球場使用,1965年(昭和40年)營建清流園直至今日。此庭園免費移植位於河原町二條的舊角倉了以宅邸之一部份及庭石、庭木,更使用收集自全國的銘石、有志者之捐贈品等,於同年完工。此庭園由當時之高山義三市長命名為「清流園」,東半部為鋪草皮之西式庭園,西半部為含兩棟建築物的池泉迴游式庭園(和風庭園),為日西合璧之庭園,不僅可觀賞,更兼具實用性。

清流園之精采景點

和樂庵(WARAKUAN)

和樂庵(WARAKUAN)

和樂庵是1965年(昭和40年)從位於高瀨川第一入船口的舊角倉了以宅邸移築的數寄屋中,由表千家寄贈、增建茶室,此茶室仿自秀吉觀殘月而得名之殘月亭。

角倉了以(1554年~1614年)以開通桂川(大堰川)之保津峽段及高瀨川聞名,角倉家子孫維持繁榮直至幕末。明治維新之後舊角倉了以宅邸納入京都府管轄,用於織布技術教學所,其後幾經變遷,成為大阪富豪田中市兵衛之別邸。

至今舉辦迎接國內外賓客之茶會、以及本市事業之秋季市民大茶會等活動,平常也是入城參觀之遊客休憩場所,並提供茶飲等。

香雲亭(KOUUNTEI)

香雲亭(KOUUNTEI)

香雲亭和和樂庵同樣移築自舊角倉了以宅邸。

平常內部不開放參觀,只能從南側欣賞外觀,只有冬夏之特定期間於香雲亭內提供餐點,或活用為「二條城婚禮」之婚禮會場。

TOP